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临泉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6: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为配合阜阳市政协开展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自三月中旬开始,临泉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开展了一次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明确提出打造文化名县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与打造商贸大县、经济强县同等的高度,以构建古今文化相互辉映的“文化名县”为目标,大力挖掘、保护、整合文化资源,即推进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开发一批文化资源,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强力提升临泉的文化品位,尽快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县、文化名县向文化强县的目标迈进。 据统计,2011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 对促进临泉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总体上说,目前全县文化产业总值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偏小、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离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距还很远。

一、 临泉文化产业及其发展现状

临泉县 文化产业 主要有8类,分别是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肘 歌 、抬 歌 、火叉、火鞭等)、剧团(县剧团、民营剧团)、社区艺术团、民营唢呐班、 网络文化服务行业、新闻出版印刷业、旅游业等。

(一) 杂技团队

千百年来,民间杂技艺术在临泉这块热土上得到延续和传承。建国后,高塘杂技团、迎仙杂技团、飞燕杂技团相继创办,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泉县的民间杂技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全县拥有民间杂技团队 936 个,其中大中型团队 50 个,小型杂技团队675个,还有211个暂不具备演出条件的杂技小分队,遍布 31 个乡镇及工业园区。我老秘网县有中国杂协会员 3 人,安徽杂协会员 26 人。涌现了庞营乡耿庄行政村、韦寨镇韦小庄、迎仙镇郑寨、张楼乡马楼、黄岭乡彭小庙等十几个杂技表演专业村。在庞营乡王闫庄这个只有 178 户 780 口人的自然村庄,就有大小杂技表演队 56 个,各队每年收入 8 -- 20 万元。韦寨镇韦小庄自然村 35 户 180 口人,组建了 24 个杂技团队,几乎达到一户一车一队,杂技队员和学员来自全县各乡镇及相邻的周边县市,产生了很强的地域辐射作用。在 1986 年安徽省第二届杂技比赛中,临泉杂技“马上倒立”、“马上射箭”以满分荣获一等奖;在 1990 年安徽省第三届杂技比赛中,所设的民间组三个一等奖被临泉摘取两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红旗》、《半月谈》、《农民画报》、《香港大公报》、《明报》、《杂技魔术》、北京电视台等 30 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迎仙马戏团创始人侯德山把传统吐火项目练的炉火纯青,被誉为“火神”,曾应邀为美国、法国等 10 多个国家的外宾演出,率领团队参加了《红姑寨恩仇记》、《大相国寺》等多部电影、电视片杂技场景的表演录制。 2009年9月和2011年11月,临泉县成功地承办了首届和第二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2011年11月,正式启用了韦寨镇韦小庄杂技专业村100平方米杂技舞台、10000平方的杂技广场。

(二) 特殊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泉民间艺术有四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3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8项,县级23项。

1、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肘 歌 、抬 歌:现有演出团队8 个,演员近1000人。较有名气的是临泉杨桥、长官肘歌、抬歌队,每队年收入在5——10万元。有国家级 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 演出的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流传保留的肘歌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秦香莲》、《困铜台》、《吴凤岭 》、《戏牡丹》。抬歌节目有《回荆州》、《 游西湖 》等。
2、 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叉、火鞭: 鲖 城民间舞蹈火叉、火鞭相传始于战国,多用于抗击或震慑入侵者,直到明末清初时才转化为祭祀表演活动。 鲖 城镇火叉、火鞭表演的形式很多,具体分为单跳、叉梨花、怀中抱火、金刚倒立、狮子滚绣球、黑更带火、白昼单玩、大十字背红、霸王卸甲、张飞跨马、九地十八滚等多种形式。近年老艺人马善良组织了 鲖 城镇火叉、火鞭队,队员由10多人逐渐发展到近30人,培养了一批新人,最小的只有10岁,艺术上有了很大改进和创新,技巧与难度并重,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3、 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笔制作产业:临泉毛笔制作有30多个厂家,大厂有6家,家庭式小作坊近30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年收入达1000万元。比较有名气的毛笔厂家有:文德 堂 笔庄、临谭笔庄、明道堂笔庄、杨桥笔庄、太公笔庄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文德 堂 笔庄: 制笔大师 曹汝章 曾在 1992年 十四大期间, 精心制作了一只九龙笔, 被安徽省代表团作为安徽省珍贵礼品敬献给邓小平同志,该“ 龙笔” 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香港回归时,文德堂特制的龙笔作为礼物赠送给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特别赞誉。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北京访华时,国家领导人将文德堂制作的毛笔作为珍品赠献给友人。 临谭笔庄: 临泉“谭笔”工艺精湛,创新不断,多次获奖并申请多项专利产品, 1984年、1987年两次获得省优质产品;1990年获全国妇女儿童博览会银奖;1995年获中国第三届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博览会优秀奖。其中自创的“九龙戏墨”毛笔以独有的专利技术工艺和卓越的书画艺术效果,一举夺得“95’中国专利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2011年获金奖, 全国及海外三十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

(三) 剧团 (县梆剧团、民营剧团)

1、临泉县梆剧团:始建于1951年,是全县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现有在职员工43人,退休职工23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12人,初级39人。县梆剧团多年来一直承担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职能,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多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每年排演大戏、小戏各3—4台,参加省戏剧大赛和下乡演出300多场,演出的专题剧目有计划生育、禁毒宣传、艾滋病预防、文明创建等,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2、民营剧团: 现 有70多个,每个团队演出的剧目有30——20个,年收入10—40万元,每年在农村为农民朋友演出,观众全年达80多万人次 。 民营剧团 是我老秘网县文艺队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四) 社区艺术团

临泉的 社区文艺活动具有团队多(全县有76个团队),阵容大,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团队节目20—30个)、节目更新快的特点,队员年龄层次在30—70岁。   每逢 节假日、双休日以及商业庆典等, 大街小巷到处都可看到社区艺术团队的踩街表演,成为 临泉 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五) 民营唢呐班  

全县有唢呐班150个,人员700多人,年收入900余万元。仅瓦店镇就有近70个班,出现了临泉的唢呐专业村。凡节庆、商庆以及居家红白喜事等,城乡均可见到他们吹奏表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

(六) 网络文化服务行业  

临泉县目前从事互联网网络服务营业场所有36家(有证网吧)、乡镇综合文化站网络共享工程(已建成10家,每家10台电脑)、县图书馆网络共享服务(约50台电脑)。这些单位每年上缴电信部门网络服务费达180万元,每年需向电力部门缴纳电费200万元左右,每年平均更新购置计算机的数量为900余台,可直接安排人员就业达200余人,每年上缴国家税收50余万元。

(七) 新闻出版印刷业   

1、图书发行:现有图书发行网点27个,全部为图书报刊零售单位,年销售收入200余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00余个。

2、音像发行:现有音像发行网点10个,全部为音像制品零售单位,年销售收入60余万元,创造就业岗位20余个。

3、印刷复印:现有各类印刷企业5家,其中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制企业2家、其它印刷品印制企业3家,复印打字网点10家。年营业收入60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400余个。

(八) 旅游业

临泉 有 着较为丰富的古迹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红色旅游景点、古遗址景点、古建筑旅游景点、生态旅游景点等。 据统计,县内 现存红色旅游革命遗址 6 处,古遗址 67 处(其中新发现37处,复查30处),古墓群 46 处(其中新发现30处,复查16处),古建筑 8处,生态旅游景点5处。目前随着临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护、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被提上了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二、 我老秘网县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三 、全县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明确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之前,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我老秘网县发展文化产业的目前面临的基础和优势:第一,政策导向已经明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宏伟目标,实际上已经把文化产业提高到首要位置,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第二,现实发展已具备一定的水平。近年来,全县文化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并显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较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对满足全县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涵养税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三,人们的文化意识普遍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品位不断提高。追求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积极参与文体休闲活动,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第四,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临泉县地处2省八个县市区交界处,交通便利,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临泉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思路,我们认为,选择文化产业并逐步将其发展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是具有生命力、具有发展前途并切合实际的。按照这一要求,针对临泉县实际情况,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确定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导向,面向乡镇及周边市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调整布局和结构,逐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临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临泉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一) 优先发展杂技马戏。临泉是全国闻名的民间杂技马戏之乡,已具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对这一优势行业要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一是对部分有实力的团队要加大扶植、服务的力度,帮助其规范经营,做大做强,以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运作的模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做好有条件的其它团队上档升级工作,提升其经营规格,扩大业务范围;四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引进当代杂技马戏的高新技术和大型表演设备、设施。

(二) 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品牌。 开发建设以姜子牙文化城、姜寨姜尚故里、城关老丘堆遗址、白庙岗上遗址等为核心的历史文化 旅游 集聚地;开发建设以韦寨“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会师地”、长官“育才阁”、老集“魏野畴烈士陵园”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集聚地;开发建设以杨桥桃花岛、杨小街柳家花园、滑集万亩园艺场等保护开发区为中心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地;开发建设以韦寨、杨桥、长官、瓦店、姜寨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开发利用集聚地。

(三) 繁荣文化服务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包括演出、歌舞娱乐场所、健身休闲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及其它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阶段,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需要,按照市场供需规律,广泛开展各类有偿文化服务;二要积极引进趣味性强的文化娱乐项目和设施,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三要搞好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城区及旅游景区的文化娱乐业,依托城镇,辐射乡村。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应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要搞好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明确主攻方向;二要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大力引进项目和人才,搞好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三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扶植力度,组建专业性或综合性产业集团,实现集约经营;四要对各级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

(二)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方式,以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三) 制定并落实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支付公益型文化建设的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原县政府制定的每年投入30万元作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办法应继续坚持,以保持政府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连续性;二是执行文化企业多种经营税的减免政策,对大众型的文化娱乐行业和重点扶植的行业应适当减免税收,企业赞助文化体育事业的资金免征所得税;三是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金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金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政策服务平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大型骨干文化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四是要重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重点支持杂技学校等后备人才培训机构建设,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联系,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走出去,学习先进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文化企业的技术水平。五是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那些传承价值高、从业人员收入低的行业,要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予以资助,切实解决他们生活和经营中的困难。

(四) 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对于政府而言,由于全县文化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扶持和调控:第一,消除垄断与壁垒,鼓励市场竞争,同时防止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第二,要注重文化市场的培育,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势进行定向控制,对运行态势加以正确引导。第三,坚持以管理促繁荣的方针,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工程,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第四,组建由文化、财政、公安、工商、税务、城建、土地等部门组成的全县文化产业协调机构,统一步调和口径,避免政出多门。

(五) 培育文化中介市场。转变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直接管理模式,一是大力发展文化经纪机构和文化经纪人,鼓励组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组织或文化投资公司,不断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对与市场联系密切的文化艺术活动,可具体委托他们承办,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履行政府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实施行业统计、指导和管理,在周边县、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与行业协作。

   (六) 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制。一是政府职能要从管文化转变为办文化,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服务。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要大胆改革,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加大文化艺术高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力度,重点解决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三是打破管理体制上的框框,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从源头上理顺各种关系,整合优化文化资源,盘活存量文化资产,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积极扶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形成所有制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为临泉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精彩评论8

正序浏览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6: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关于延安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的安排,民盟延安市委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延安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延安市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延安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文化产业总值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程度不高、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

一、延安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延安文化资源

要盘点延安的文化资源,有必要简略地说明一下延安文化的概念。我们以为,狭义的延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形成的延安精神所孵化出来的,它更鲜明更集中地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要求,是当时特殊时代的先进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广义上的延安文化,还包括延安独特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黄土文化。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所指向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本报告中所出现的延安文化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黄土文化和延安历史上形成的一切人类文明的总和。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使它成为黄河文明发祥之地、黄土文化发源之地、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孕育之地。悠久的文化,多彩的风情,作为凝聚着深厚历史文化精神和延安文化精神的这块神圣土地,时时都激荡鸣响着历史的回声,处处都洋溢弥漫着文化的风情。每一脚迈出去,都会感受到沉沉的历史回音;每一眼望出去,都会领受到悠悠的文化醇香。研究梳理延安文化不仅使我们能够认识传统,更能够使我们在开发利用延安文化资源过程中有着新的更大作为。

延安文化是中国的本源文化,它与华夏文化同根同脉但独开一支,它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杂糅的典型代表。历史上汉文化曾经凭借国家意志对这一文化进行过长期的降服改造,也有很多被少数民族改造的方面,但最终难以将它消灭。数千年来,它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秘密而坚韧地保存了下来,通过方言、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陕北人活性地保存了下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上世纪初的西北革命、长征到延安后的13年,以及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蓬勃兴起的能源开发、全国首举的退耕还林等等影响历史进程大事件的发生,根子就在于此。因此,延安的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红色文化是延安文化资源中最亮丽、最独特、最丰沛的文化资源

延安是历史名城、民族圣地、革命圣地、民主圣地,在这块红色的圣地上,共有革命旧址351处,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的资源随处可见,遗址旧居、故事传说枚不胜举。经过历年核查,全市共有文物遗址5908处,革命旧址350处,民间艺术100余种,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9种,省级保护13种。这些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至高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我们延安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2、引人入胜的黄土文化资源

延安境内在新、旧石器时代方面已有大量代表性发现,其中猿人化石遗址有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有十几处,龙山文化遗址有几十处;秦长城几十公里,秦直道一百余公里,秦汉宋明古城寨堡有上百个,烽燧墩台数百个;沿洛河黄河等地存在大量的佛窟、窨子、关隘。自然景观有黄龙山、宜川、黄陵等地的原始森林,洛河峡谷、黄土高原、志丹红砂岩地貌等等。

尤为重要的是延安传统文化中的以民歌、鼓舞、剪纸、说书、唢呐等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成为陕北文化和陕北人的精神秘史,延安传统文化的奇异之处就是他们能因地制宜,把源文化装扮得就象生活本身一样,可以在任何时代出场,并与之建立新的共鸣机制。无论对它加进了多少现代用意它们都是独成体系的本源文化的产物,这种文化注定了主流文化无法全面安顿它对世界的要求和那种满足心理。历年来,延安市格外重视这一资源的挖掘整理,随着“一县一艺一品”发展战略的实施,目前,全市共挖掘推出民间工艺美术70余种,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104种,有各种门类民间艺人67000余人,安塞腰鼓、安塞剪纸等12个项目被列入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吴起泥塑、壶口斗鼓等43个项目被列入首批省级保护名录,132个项目被列入市级保护名录,285个项目被列入县级保护名录。有6个县被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位民间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6位民间艺术大师被授予全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安塞县被确定为全国民间文化产业基地。

3、独具魅力的祖根文化资源

延安是民族圣地,也是本源文化的绳结之地和历经劫难隐而不得泯灭的神异区域。黄帝、黄河,这两个独具意象的黄色符号构成了延安独具魅力的祖根文化资源。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就在延安,从汉武帝刘彻开始公祭黄帝千百年来连绵不断。无论汉匈回胡,官民吏商。朝代更迭,概莫能变。中国号称黄帝陵的地方还有许多,但是得到世人公认的却只有延安这一个。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到民族危难时,每当国土分裂时,是共同的祖先黄帝让成王也罢败寇也罢的子民在心理上又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也正是这个不能割舍的心理基因,让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而没有断裂,更没有被异族文明所侵吞。黄帝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精神文化的总根源和不朽象征,延安作为民族圣地的神奇、神秘、神圣,在这里大有探究之处。这是革命圣地之外延安的又一极,无与伦比。

在延安境内还奔腾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浩瀚无比的民族文化。黄河在延安格外钟情地留下了万里长流中唯一的大瀑布——壶口瀑布。传说上古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在壶口西岸的盘古山“卜婚”,人文初祖黄帝的足迹也曾留在壶口地域,开启华夏国家的大禹曾在壶口上下治水建功。与壶口相联系的秦晋沿黄两岸的山山水水,无不饱浸着中华元始文化、文明的精神营养。世界上几个大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不曾中断而绵延至今。那么,我们的文明源头在哪里?已故的高长天教授认为,华夏民族渐渐告别蒙昧、野蛮时代而走向文明的时期,可溯至炎黄时代,而真正关乎国家初创、文明经始事业的,应属夏禹时代。而恰恰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和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是寻访黄河文明、研究大禹文化的活化石。

(二)延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延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考察

据了解,延安市现有文化行政机构14个,文化事业单位228个,其中市直单位7个,县区所属单位63个,乡镇所属单位157个。按业务类别分:艺术表演团体14个,艺术表演场所(剧院)15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艺术馆)15个,文化市场稽查队13个,乡镇文化站157个,艺术教育单位1个,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个,文艺演出经纪机构1个,基本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文化网络。

延安在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建成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新建了市图书馆。吴起、志丹、安塞、黄陵、宜川、黄龙六县新建了文化艺术中心,子长、宝塔、延川三县区新建了文化馆,延川、甘泉两县扩建了图书馆,延长、洛川两县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投资1500万元新建延安电影院。“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总投资近3亿元,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欣喜的看到,延安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统筹文化、文物、广电和旅游等资源,大力开发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民间艺术业为龙头,文化旅游业为主体,文化娱乐业为补充的文化产业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延安文化产业的主要业绩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运作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延安文化产业闯出了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繁荣和发展我老秘网市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我们可以肯定延安文化部门的是,首先,文化工作者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产业意识逐步增强。通过和市、县相关文化部门的座谈和深入走访,我们发现,各级文化部门已经走出了传统的“五个误区”:过去多强调的是文化单位的事业性质、公益性质,吃财政饭,如今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行业的必由之路;过去认为文化资源丰富就应该产业发达,如今认为只有将资源转化成现代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才能发展;过去只是注重社会效益,如今也要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过去只是单一重视物质消费,如今也将精神消费纳入了关注范围;过去多讲文化的投入,现在开始向市场经济、商品意识转变。文化产业有自身规律又有市场规律,还有精神文化建设重任,文化部门开始重视多重效益的收获。其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延安文化产业的法规制度逐步在建立,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指导。把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编制了“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第三,延安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逐步在扩大,文化效益不断提高。延安市各级政府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先后实施了安塞黄土风情文化产业园区、陕北民俗文化村、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等项目。第四、开拓资源,造就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延安市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先后成功打造了安塞腰鼓、“延安过大年”、“陕北民歌大舞台”、延安春节联会晚会等文化品牌,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培植文化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五、实施引资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市文广局与陕西演艺集团签订了“打造品牌战略合作项目”协议,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东方红广场和大剧院”、推出了一批大型实景演出节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快了文化产业开放开发步伐。

3、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及布局

按照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分类分项要求划分,延安文化产业目前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演艺、文化休闲娱乐业、网络文化游戏服务业、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网络文化服务业等六个大类。

延安文化产业在文化旅游业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延安依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取得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强了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第二、实施革命历史文化景点深度开发。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第三、加大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多次举办了有延安特色的旅游体验活动,并在国内知名媒体进行了造势活动。第四、加快发展县域和乡村文化旅游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地方农村风貌、田园生态、农事活动、民俗节庆、农家乐等为依托,县域和乡村文化旅游业成了新兴的产业。

文化演艺类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艺术表演场所15个。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全市有娱乐场所74家,音乐茶座103家,卡拉OK厅38家,书报刊摊点151个,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点212个,打字复印点183个,网吧126家,其他文化娱乐场所108家,艺术培训机构15家。娱乐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出版物市场、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发展较为平稳。印刷业有10多家印刷包装厂,主要生产文化用品和商业包装用品。网络文化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

调研中最让人眼亮的是民营文化企业在延安开始成长起来。以培植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信天游影视传播公司、山丹丹文化有限公司、大河智业文化公司为代表,有146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和文化中介机构相继成立,这些民营文化企业的介入,丰富了文化产业的构成,拓宽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渠道,在文化商品研发、文艺演出、影视制作、出版发行、艺术培训、民间艺术甚至文艺创作、动画制作、会展展览等方面为延安的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不仅仅是文化企事业和社会团体,一些自然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应该引起关注,他们挖掘文化遗产、生产艺术品、出版作品,有些个人办的老秘网对延安文化的宣传作用甚至超过了官方的主流媒体。

4、文化产业行业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研究文化产业的标志性指标有六项:文化消费总额、文化产业总值、社会文化投资额、文化发展研究经费、文化从业人员数量、文化设施人均占有量。鉴于我们没有能获取统计部门对于文化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数据,本报告无法按九大文化产业的分类收集统计信息,只能根据我们到文化局和旅游局收集到的资料作简略分析。

2010年度延安旅游综合收入76.51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同比增长了42%;同年全市新华书店系统完成销售收入2031万元,实现利润28万元;同年全市文化市场共有各类文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10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经营收入9000多万元,实现利税700多万元。乡村旅游经营户近2000家,农家乐旅游吸纳就业人员近4万人,年接待700多万人次、收入4亿多元。乡村游已经成为延安文化旅游新的增长点。其他印刷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演艺类、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类的收入数据暂时没有获得。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首先,旅游文化服务业在文化产业中占居重要地位。文艺演出业在文化艺术服务业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告业、广播影视业、出版业、文化娱乐业发展势头令人瞩目;从文化产业外围来看,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也具有极大的潜力。新兴的创意文化产业和会展业也开始在延安文化产业中崭露头角。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关键问题

1、全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尚未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共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社会动力。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观念不够新。传统计划体制下的文化意识、产业意识还比较重,许多文化单位不能积极主动进入市场,发展自己。

2、宏观管理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科学的文化产业战略和政策体系。如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特别是全国市场竞争机制。全面系统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尚未形成。

3、延安文化企事业单位还存在一些问题,体制和人事关系没有理顺,政出多门需要改革。近年,在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市文化局改设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并增设了文化产业科。这无疑对发展延安文化产业是一个有力的举措,但是,在各县就不一致了。文化产业还分别属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教育局、旅游局、体育局,以及文物局等部门主管;政府管理分工过细,部门分割难以形成综合实力;职能交叉,人们称为“上面三国演义,下面春秋战国”;国有文化单位职能也没有彻底改变,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现象还存在。

4、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中布局过宽,投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中涉足的行业过多,不仅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物、图书馆等行业,还在旅游、教育、音像、演出等行业处于垄断地位或支配地位,投资过于分散,生产、销售竞争力不强。已有产业开发规模较小、条件差,甚至运营困难,大多还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最值得反思的是文艺演出与市场有所脱节,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欠佳;有特色的文化支柱产业,有实力的文化产业尚未真正形成。

5、民营文化企业和文化中介机构没有进入文化产业成为唱大戏的角色。发展文化产业的主体是在政府指导、服务下的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但是在延安,民营文化企业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政策的支持下在市场中大量催生。

(二)突出问题:

1、财政支持与投入不足,资金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资金政策没有完全落实,财政投入的比重偏小,有的产业单位有了创收就断了财政拨款,没有留给发展空间。延安市文化投融资体制还在探索阶段,没有完全纳入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支持领域,特别是非国有资本准入制度限制多,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

2、文化体制改制后文化从业人员的不适应期迟滞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延安市实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将延安歌舞剧团、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但是改制不仅仅是换个名字的问题,有些部门的改制只是形式变化,还没有真正推向市场。同时,由于这些单位的文化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思想观念滞后,思想上长期依赖于政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3、政事、政企不分,微观管理过多,政府出面组织文化活动偏多。文化机关适当组织活动是必要的,如重大的庆典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但经常性组织和举办各种调演、汇演、展演、比赛、评奖活动,常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过多分散力量影响宏观调控能力,特别是市场监管和服务职能,这些事应该让那些民营文化企业、文化协会、中介组织去运作才对。

4、事务主义和衙门作风在文化单位还存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去了几个县,跑了些机关,他们有的接待热情,愿意谈问题,共同探讨文化产业;但也有些部门,汇报材料华而不实、基本数据不全,相关规划密不示人,甚至主要领导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也避而不见。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干部浮在上面,忙忙碌碌,难有大作为。有些文化干部甚至说不清文化产业是个什么东西,有些人连自己文化资源的家底都不掌握,对于市场上新兴的文化现象视而不见,只顾做一些拍领导马屁和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我们认为,作为文化部门不能只盯着上面,要真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尤其是针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的。

5、对文化人才的重视基本还只是停留在喊口号上。谁都知道发展文化离不开人才,可是往往落不到实处。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文化管理部门,一方面是人才进入文化部门渠道不畅,大量研究生、大学生无法就业,一方面是许多文化事业和产业单位无人可用,缺乏文化创作人员、文化经营人员、文化管理人员。另外是对文化领域专业人才的忽视。部分干部不尊重文化人才。曾经有某教授夜以继日赶写的二十余万字的稿件,对方仅付两千元;在一些重大文化工程的研讨策划活动中,教授专家仅仅是一个电话召之即来,他们自己打车来,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后腆颜一餐,在一声客气的感谢之后挥之即去,无有报酬更无待遇。试想,一边是政府上千万的投资项目,一边是专家分文不取,这如何谈得上尊重人才?!

6、一些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出现了文化“大跨进”现象。有些部门凭借着自己的财力大搞文化大跃进,一个小单位硬是要写出百万字的厂史矿史。各县各个文化单位都有点跃跃欲试,有些县编辑出版文化书库,卷帙浩大甚至超过了二十五史,但是编撰周期越来越短,致使内容庞杂、重复、凌乱,且互相抵牾,不经专家评审,文化价值值得怀疑。有些县将县志等典籍承包给个人去做,短短数月出一部志书,这是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任。

(三)重要问题:

1、延安尚未建成主导产业领军、结构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张力。一是没有一个能发挥主导领军作用的支柱文化产业。网吧有利可图,个个争办网吧,卡厅能发大财,处处响起喇叭。行业规模完全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形成,自然不可能成规模、有水平、上档次。要培育或包装一个标志性支柱行业,发挥其主导领军文化产业的作用,短时期内恐难成军。

2、现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延安现有几类文化产业,多为传统型消费类行业,结构单一,没有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文化科技新产品研发、应用与推广,文化市场创业信息服务、文化产业投资服务,动漫文化、文化会展、创意文化产业开发等尚未起步。

3、尚未整体性树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经营理念,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活力。一是没有树立大市场集约化经营意识。二是没有树立前瞻性市场评估意识。文化业主有的追求短期效应,热衷于投资成本低、收效快的行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规避风险意识。三是没有树市场营销创新意识。文化业主习惯于传统化、一般性市场经济模式经营,不能走出延安求发展,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好的经营项目,产业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发展延安文化产业的思考

(一)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

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一种大资源,是其它资源的孵化器;文化是一种大精神,它使人有了精魂,城市有了气象。文化的通道上,凝聚的是力量,成就的是生机,展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无限活力。当我们有了这种文化的动力之源后,我们就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一个地方领导对文化产业认识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往往决定了一个地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二)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发展文化产业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

文化产业化的一个核心属性就是它也要遵循经济产业化的规律能够进行工业化的市场性经营生产,这才是文化之所以能转化成产业的关键。一种文化产业的培育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在文化发展上不存在大干快上的大跃进,不会一蹴而就。文化的力量就是可持续的力量,延安文化产业的辉煌必须要有一个相当的坚守持续过程。延安应该树立长期扶持培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观念,在人才、场地环境、市场资金、税收管理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优惠,真正做到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科学发展。

(三) 文化部门的决策能力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成败

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决策部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文化部门要发挥群众集体智慧,民主精神,科学论证作用。努力使决策做到规范、统一、精简、效能、透明。建立科学论证制度就是要在调查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有关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者的意见,建立听证和论证制度,提高决策可行性和透明度;建立决策实施追踪制度,就是决策实施要落实、检查、评估,以保障决策的贯彻执行,并促进决策的不断完善;建立奖罚绩效制度;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文化工作机制;要实施工作量化和质化责任制,用科学方式管理促进工作。逐步建立起学习型、能力型、创新型和高效型的文化机关单位。

(四)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人力密集型和高端人才聚集型的产业。延安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有效利用本土人才资源,可以弥补文化人才之不足。延安有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等院校,其中有高级职称的300多人,有“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党史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这些基地集中了陕北历史文化、陕北民俗文化、陕北民间艺术和红色文化研究的一大批专家。走地方与高校结合的道路,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条龙的文化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园建设也要依靠高校来发展。在延安的两所高校建立文化产业园区,鼓励地方文化人才依托高校进行研究,鼓励地方的文化产业依托高校进行开发。

(五)加强对延安区域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没有对陕北民俗全面深入的研究,就无法开展延安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所以做好基础理论研究非常重要,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支持基础理论研究。陕北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这类研究的学术会议,看似没有效益,其实扩大了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扩大了我们的文化话语权,同时提高了我们文化研究的水平。基础文化的研究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长期的持续的和大范围的。

(六)延安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

大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而促成的城市兴盛,无不都是在个性的文化下所形成的个性化的经济和个性化的城市。一座城市作为一个特别的地域空间的有形构成,固然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它应该有属于它自己的人口构成、建筑群体、交通道路和经济规模等,因为这是它存在的有形的物质形态。但问题的关键是在这有形的物质形态中是否存在延续着弥漫激荡着一种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魂之灵的精神气象。我们要想想,延安能让她的市民自豪骄傲的是什么?每个市民有多少甘愿为延安所担当所负责的心态精神?这是我们延安是否具有向心力和发展力而形成和谐氛围的根本所在,这也是延安是否具有了成功形象的标志。胡锦涛主席特别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势力对一个国家形象构造的重要。城市的形象亦同国家的形象,市民的形象也就是城市的形象。强调文化软势力,是因为文化所具有的无限的改变塑造人的力量。

延安是一座小小的山城,由于地理制约,城市建设无法争大争高,但为什么延安这个字眼会让世人心荡神移?就是因为它的红色灵魂所在,是延安文化给了个性魅力,是与这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给了这城市不断兴盛的无限活力,更是这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有效长久的相容共生发展给了延安永远的美丽。

(七)延安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的双向合力

延安文化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延安应该追寻形成属于自己强势的经济产业和特色文化。走大众经济发展之路,肯定是既没特色更没气象绝无影响力的。我们不同于榆林,更不同于西安。没有文化是悲哀,而有一定的文化传统特色却不能把这传统特色文化发展成影响改变延安形象的文化产业,同样是一种悲哀。对于一个社会和一座城市来说,有了文化的产业化还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其另一方面就是如何使它的产业文化化,产业的文化化与文化的产业化的双重变奏,这才是延安所应该有的发展之路,延安的形象也才会在这样的双向化合与双向共生过程中亮丽起来。

我们延安所确立的三大主导性经济产业现在已经基本成形,围绕这主导性经济产业能否发展起来直接相连的和间接相关的集约化经济产业链,如何能给能源化工、绿色产业、红色旅游重新赋予更新的文化意味,而且把主导经济做大做强得有了效益,更重要的是怎样把经济做成文化,做成观念,使经济在文化的滋养下有了更持续的耐力和更蓬勃的生长力,由此使产业文化化。产业的文化化,是产业永久生命力的追求。当我们什么时候把这些产业做的变成了一种观念,体现出了一种精神,这产业就成了文化。

文化的产业化是新潮流,产业的文化化是老问题。作为新潮流,就必须要有新思维以配合,有胆识敢创新地进行优秀文化的选择和选择后的举力开发,形成我们延安特有的文化产业群或文化产业链,这是我们当政者和管理者今天必须要全力履行的新使命。

四、加快延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合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要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重点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进领导议程、进发展规划、进项目笼子“三进”工作,赢得话语权,争取发展空间。重点做好承接先进地区文化产业转移基础准备工作,提升承接能力。

(二)要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

延安应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和文化会展博览等品牌项目和骨干企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相当经营团队,引进战略投资者。延安过大年是延安的品牌文化,每年一届,影响较大,但以往均为政府举办,不妨交由民营团队承办,可期做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利用争取陕北文化中心城市地位,建造会展博览中心,承接文化会展和博物展览。

(三)要开辟一个规模化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园区

在众多的园区建设中,文化产业园区理应有一席之地,要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并组织专门班子和人员进行可行性考察论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筑巢引凤”,重点发展对接文化产业转移的项目和为延安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服务的配件式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四)合理整合优化延安现有文化产业结构

按照集群化组合、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做好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各项基础工作,力促现有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增长极。

(五)加快加深产业延长,赋予延安历史文化遗存新的生机

我们延安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金矿,却不能充分发掘和利用。长远的看,让油矿产出石油是小事,而文化资源逐渐被蚕食、自身活力锐减甚至消亡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一旦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被破坏灭绝,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被漠视失传,将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在延安文化产业的振兴之路上,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妥善保护修缮与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资本介入为纽带,以重点项目为带动。针对市场进行“文化复制品”的精品化制作和高端市场运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商机,也是对历史文化资源附加值开发的一个探索。

(六)用自强创新的文化精神,打造充满新想法的观念 我们能否以延安历史上共有的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理来冲破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文化的障碍性差异?我们眼下要做的就是尽快实现文化观念的建设性融合,突破各个县区和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划地为牢的固守观念,共铸相融共生的向心力和聚合力。而构成相同的文化观念,又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产业点来实现。首先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入手,让文化创意产业整合性融合,让文化文物遗产开发性融合,由此从人群中的高文化群体和产业中的高文化含量这样的从局部到整体的辐射开来,一个大区域城市的文化精神观念就会逐步的建构起来。从而,我们就真正的敢于按照我们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就会以百倍的勇气敢作敢为。

既然我们延安有着特别的文化资源下所形成的特别文化精神,既然这种文化精神能焕发出无限的创造活力,那么新的机遇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能否由此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延安因能源型经济而走上了物质富裕,延安能不能因知识型经济走出一个新的境界?我们对文化产业的思考还在深化,虽然许多体制上的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但是,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定会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对此充满了期待!
 
 楼主|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7: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黄岩是文化产业的早发地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提出创建文化大区的战略构想。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壮大黄岩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大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了解黄岩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优势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标准,对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等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底,我老秘网区文化经营单位有602家,其中卡 拉OK厅35家,歌 舞厅2家,演艺吧4家,演出剧团5家,演出场所4家,网 吧80家,电子游戏9家,放映单位1家,音像制品出 售出 租单位64家,出版物零 售单位121家,艺术品经营单位1家,印刷企业家276家。年经营额约26000万元,从业人员约4500余人。
       根据有关数据和现有的情况汇集,初步分析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1、布局上显现出城市化。娱乐产业总量布局主要在城区,农村分布主要是在院桥、宁溪等少数经济较发达的集镇,其基本原因是文化消费人口密度和经济水准不同所形成的。
       2、投资上经营主体民营化。目前我老秘网区的602家文化产业单位,其中国办、集体办的仅6家,其余均属个体、私营或股份制联营企业。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明显呈现出民营趋势。
       3、格局上产业体系市场化。黄岩是文化产业的早发地区,尤其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黄岩的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业门类已从原有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向文化娱乐、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影视网 络、包装装潢印刷、民间演出、休闲娱乐等行业扩展延伸,形成了门类较为丰富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1、经济实力优势。黄岩是全市市场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老秘网区在经济建设中积累的许多有益的做法,也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资源禀赋优势。黄岩文化积淀丰厚,历史遗存众多。拥有省级“文保”五处,县级“文保”17处,国家一级文物84件,馆藏文物5000多件。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翻簧竹雕、宁溪作铜锣、二月二灯会、新前采茶舞、十里铺高跷台阁、民间剪纸、黄岩白搭等民间传统技艺艺术精湛。同时,我老秘网区旅游资源丰富,民俗独特,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3、市场机制优势。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为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利条件,黄岩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民间资金充裕,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热情高,文化娱乐业成为我老秘网区非公有制经济介入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扶持力度不强。各级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文化真正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的意识不强,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同时,在文化产业管理中偏重于“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且发展环境不宽松,服务不到位,造成部分投资者和消费者外流。
       2、市场机制不健全。截止目前,我老秘网区还没有形成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从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体育到广告、印刷、教育培训业等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旅游有资源,但开发不足,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广告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有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3、文化投入不足。黄岩撤市设区后,政府财政困难,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文化设施项目,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薄弱的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4、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目前我老秘网区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
       5、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我老秘网区农村许多村居没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村居文化生活还存在空白点,农民普遍存在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农民文化活动的匮乏,更谈不上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
       1、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黄岩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要高度重视黄岩文化的普查,采取经常性与抢救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面性或专项性调查,评估认定重要和濒危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归纳整合,建立起完整的黄岩文化档案,把厚重的文化内涵通过科学系统的手段展现给世人。翻簧竹雕是黄岩民间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区内还有许多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的重点,却有着相当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如委羽山大有宫、东南名刹瑞岩寺、五洞桥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职能部门要投入资金和人力,共同致力于黄岩文化历史内涵、文化价值、商业前景的研究、挖掘、谋划和制定工作,努力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黄岩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挖掘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申报全国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黄岩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要加强领导,把文化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列入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而且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是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3、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重点文化产业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领头雁,也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特色,要优先发展、大力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一要抓好印刷业发展。我老秘网区印刷业发展早、数量多,但小而散,缺少厂房和技术。为此,要尽快出台扶持发展印刷业的优惠政策,尤其要解决企业用地这个发展“瓶颈”,拓宽企业发展空间,有条件的建立印刷业基地或园区,形成产业集群。要选准一至二家社会声誉好、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改革开拓意识强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对全区印刷业进行互愿互利式整合,使其形成规模,由弱变强。二要提升娱乐业层次。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以繁荣发展为第一要务,在新区开发中创造条件,建成文化娱乐城、酒吧一条街,逐步实现文化娱乐的规模经营,不断提高产业层次。要以管理促繁荣,以规范促发展,建立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文化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文化娱乐业的健康有序运行。
       4、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经验充分证明,文化和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也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重要依托,深入挖掘不同景点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形成独具魅力的旅游品牌。要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以旅游为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业,深入挖掘黄岩宗教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在打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或标志的创意文化产品的基础上,如发扬翻簧竹雕、宁溪作铜锣、二月二灯会、黄岩白搭等民间传统文化,运用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已经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度重视旅游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与影响作用,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使旅游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楼主|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7: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新邵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新邵县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新邵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文化产业总值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程度不高、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目前状况
   1、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及布局
   按照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分类分项要求划分,新邵县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演艺类、文化休闲娱乐业类、网络文化游戏服务业类、文化旅游业类、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类、印刷业类等六个大类。文化演艺类有国有剧团1个,即新邵剧团,但只保有牌子,人员老化,现已全部退休,由县财政全额供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42个,从业人员520人;专门表演场所2个,其中新邵剧院为国有单位,兼有大会堂功能,从业人员3人,新邵电影院改制后为个体所有制企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有游戏厅22家、歌舞厅2家、文化休闲广场1处、个体书店12家。网络文化服务业主要有县电视台1家,有线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1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网吧37家,其中县城内11家,各乡镇主要集镇中心26家。文化旅游业主要有白云岩和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赛双清公园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公园、1家旅行社。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主要有8家音像制品销售店。印刷业有10家印刷包装厂,主要生产文化用品和商业包装用品。
   2、文化产业行业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新邵文化产业国有成份较少,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2009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①演艺类:年内创产值(收入)523万元,其中国有文化馆从事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年收入3万元,民间演艺团体年收入520万元。
   ②文化休闲娱乐业年收入136万元,其中游戏厅收入66万元,歌舞厅收入10万元,书店收入60万元。
   ③网络文化服务业年收入1684万元,其中新邵电视台广告收入95万元,广电网络公司收入1295万元,网吧收入294万元。
   ④文化旅游业创收入238万元。
   ⑤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创产值28万元。
   ⑥印刷业总产值800万元。
   综上,全县文化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0人,实现产值总计为3409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0.071%。文化产业对新邵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问题:尚未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共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社会动力。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未能合理进入决策层面的议事空间。县级党委政府注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处于被忽略状态,无论地方发展方略,甚至连“十一五”规划等各类地方发展纲要或发展目标,较少见到“文化产业”字眼,县财政亦没有编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预算,难能形成以“抓工业的工作力度、抓农业的认识高度”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以致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同步。
   二是相关管理部门未能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科学合理的工作定位。文化、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侧重于文化、广电行政日常管理,更多关注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的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对于主要依托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合理的科学认识,较少关注,较少研究,没能理直气壮地、科学合理地向党委、政府提出可行性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未能进入地方发展规划笼子,未能引起决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与主管部门积极宣传造势、主动争取支持作为力度不到位不无关系。
   三是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无有做大做强行业的追求愿景。由于以自主经营、小本经营、就业型经营为主,文化产业经营者往往但求小利润、不求大效益,因而不能“放眼看世界”,紧跟时代发展脉络,不断吸收现代科学营养,做强经营行业;不能增大行业规模,实现强强联合,形成集约优势,做大文化产业。面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湖湘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好发展机遇,既缺乏趁势而上的动力感,也不具备必需的对接能力。
   突出问题:尚未建成主导产业领军、结构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张力。
   一是没有一个能发挥主导领军作用的支柱文化产业。新邵县经济欠发达,除赛双清艺术节和全国诗词之乡以外,没有典型的特色文化现象,培育主导文化产业存在先天不足,只能任由市场调节。网吧业有利可图,大家争办网吧,民间乐队能谋生计,人人学吹小号。行业规模完全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形成,自然不可能成规模、有水平、上档次。要培育拟或包装一个标志性支柱行业,发挥其主导领军文化产业的作用,短时期内恐难成军。
   二是现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新邵县现有六大类文化产业,多为传统型消费类行业,结构单一,没有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文化科技新产品研发、应用与推广,文化市场创业信息服务、文化产业投资服务,动漫文化、文化会展、文化旅游业开发等尚未起步,仍是盲点和空白。
   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偏散。全县文化产业除广电网络公司捆绑在省广电网络公司外,其余基本上是个体经营、无文化产业集团或产业公司。无论是单个企业,或者在某个行业系列,没有一家具有规模优势,文化部门曾在网吧业推行合并集约经营,但仍未产生理想的集群效应。目前为止,全县没有一家产值上千万元的文化产业或文化项目。
   重要问题:尚未整体性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经营理念,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活力
   一是没有树立大市场集约化经营意识。文化业主囿于小资本、小行业、小范围“三小”经营,既小气无力,以致无序经营,又缺乏协作,难已形成气候。因而社会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这种“弱小”型行业,实难赢得更多、更优的社会成果份额。
   二是没有树立前瞻性市场评估意识。文化业主有的追求短期效应,热衷于投资成本低、收效快的行业(如网吧、民间乐队等),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规避风险意识,导致争占坐位甚至相互撞车。有的选业不准(如印刷业),盲目上马,一遇行政管理吃紧,出现经营链条断裂,甚至直接导致破产倒闭。
   三是没有树立市场营销创新意识。文化业主习惯于传统化,一般性市场经济模式经营,不能“走出新邵”求发展,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好的经营项目,不断学习外地同行业先进的经营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经营经验和优秀经营人才,几年一贯制,甚至多年一个样,产业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合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重点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进领导议程、进发展规划、进项目笼子“三进”工作,赢得话语权,争取发展空间。重点做好承接先进地区文化产业转移基础准备工作,提升承接能力。
   二要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新邵县应重点培育赛双清艺术节、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和文化会展博览等品牌项目和骨干企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相当经营团队,引进战略投资者。赛双清艺术节是新邵县的品牌文化,每2年一届,在全市全省影响较大,过往九届均为政府举办,交由民营团队承办,可期做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依托白云岩、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和龙山森林公园、资江风光带,打造邵阳市后花园;组建一个县有演艺团体,规范指导民间演出活动;利用近城优势,建造会展博览中心,承接全市文化会展和博物展览。
   三要开辟一个规模化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众多的园区建设中,文化产业园区理应有一席之地,要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并组织专门班子和人员进行可行性考察论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筑巢引凤”,重点发展对接文化产业转移的项目和为湖湘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服务的配件式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四要整合优化现有文化产业。按照集群化组合、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做好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各项基础工作,力促现有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增长极。
 
 楼主| 罗城秘书 发表于 2015-5-7 15: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制。一是政府职能要从管文化转变为办文化,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服务。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要大胆改革,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加大文化艺术高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力度,重点解决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三是打破管理体制上的框框,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从源头上理顺各种关系,整合优化文化资源,盘活存量文化资产,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积极扶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形成所有制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为临泉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zuo_jian09 发表于 2015-6-13 08: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在
 
龙卷残影 发表于 2015-8-20 16: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文章很好,谢谢~~~~~~~
 
扶我上神评 发表于 2021-8-9 13:04: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泉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非洲小白脸555 发表于 2022-11-2 15: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导向已经明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宏伟目标,实际上已经把文化产业提高到首要位置,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第二,现实发展已具备一定的水平。近年来,全县文化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并显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较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对满足全县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刺激消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7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