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学发展] 陕西省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6-7-11 09: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适应经济新常态,陕西省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如何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创新发展?如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开放发展?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打赢攻坚战,增进三秦人民福祉


  记者:娄书记您好。陕西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涵盖的重要省份之一,处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请您介绍一下,陕西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采取了哪些举措?
  娄勤俭: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陕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陕西发展得怎么样,不仅关乎三秦大地父老乡亲福祉,而且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一带一路”战略、对西北地区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遵循新发展理念,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不断补齐发展短板、提升综合实力,确保与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没有西部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十二五”以来,陕西坚持把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两个80%”用于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跑赢经济增速,医改、保障性住房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49.6万户、174.7万人。但也要看到,陕西城乡居民收入低,公共服务水平低,目前仍有330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兑现已出台的民生政策,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地区、一个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落伍掉队。
  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加大财政投入,省财政扶贫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20%,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职责,推动县委主体责任落实,确保2018年前延安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20年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把易地搬迁作为治本之策,优先支持贫困人口搬迁,确保按期完成任务;把发展生产作为重要基础,培育壮大“一村一品”“一县一产业”;把生态补偿作为新的路径,加大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把教育脱贫作为关键环节,构建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一条龙”帮扶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完善慢性病医保报销政策,从根源上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健全社会救助政策,织密织牢民生网底,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
  着力增加群众收入。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力争“十三五”末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下大气力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长潜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土地流转、农技服务等工作,不断拓宽外部增收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机制,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型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做好引导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去产能”分流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通过扩大就业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好13年免费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入实施健康陕西行动计划,鼓励以市为单位加快组建医疗集团,实施分级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力争使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合理规划建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再上新台阶。

构筑新屏障,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记者:“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陕西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区与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比较脆弱,应如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娄勤俭: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国大格局,陕北是毛乌素沙漠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陕西综合推进生态保护,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2200余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生态面貌总体呈现好转态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同时也要看到,全省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仍然脆弱,保护环境的任务长期而艰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系统化思维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偿还千年历史旧账,加快建设美丽陕西。
  强化生态环境系统化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保护、一体修复,树立柔性治水理念,坚持防汛与分流相结合、疏浚与联通相结合、治污与湿地建设相结合,按照“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思路系统规划建设全省水系,尽力恢复生态“八水绕长安”盛景。继续推进“百万亩森林”建设,积极争取建立秦岭、桥山和黄河国家公园,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十三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继续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加强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山青、水净、坡绿、天蓝的自然生态环境。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快工业化的绿色化,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循环经济,着力建立绿色经济体系。加快城镇化的绿色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加快政策导向的绿色化,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绿色产业成长和城市绿色化建设。同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增强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自律的行为。
  健全环境保护刚性体制机制。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引导不同区域科学有序开发。加快建立体现绿色发展要求的政绩评价体系,对生态脆弱和重点保护地区探索生态、绿色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行政区划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环境监管和治理的综合效益。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严厉追责有损生态环境的行为。

培育新动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记者:“十三五”规划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陕西如何推进创新发展?
  娄勤俭:“十二五”以来,陕西充分发挥全省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科技资源改革为引领,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能源化工和新兴产业两种动能并存的格局初步形成,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7.1%。但也要看到,全省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创新还不足以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常态,紧紧抓住实施创新型省份试点、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下气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中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
  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眼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提早启动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自旋磁存储等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巩固和提升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广西安光机所创新团队创办企业、西北有色院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等成功模式,全力推进中国西部创新港建设,引导科技资源向产业聚焦、向企业聚集。推行“带项目引人才”方式,面向全社会、海内外遴选一批带项目、带技术的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完善高校院所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后劲。
  重塑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刻认识科技竞争对新一轮产业竞争的重大意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互动,促进以技术独占性获取市场独占性,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服务业达到45%。坚持“三个转化”和“三个围绕”,打造新能源、电力外送、煤炭深度转化三个增长点,持续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实施“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向智能化、服务型发展。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及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网络经济发展空间。
  健全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放活要素、利益驱动,加快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属改革,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收益分享比例,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打通和延长科研、中试、产业链条,破除束缚科技生产力的瓶颈障碍,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力争到“十三五”末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组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化、集群化。(下转5版)
(上接1版)构建陕西“众创空间”孵化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记者: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之一,陕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有什么举措?
  娄勤俭:城镇化对带动居民增加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扩大内需等都有显著作用,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近五年来,陕西按照建设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基本思路,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3.9%、600万农民成为新市民。同时也要看到,全省城镇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率依然落后全国2.2个百分点。我们要正确处理全省布局与重点区域、产业与城镇、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把城镇化作为推动“十三五”发展的巨大潜力,突出国家“三个一亿人”重点,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打造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抓住国家支持关中城市群和西咸新区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培育沿黄河、沿汉江等城镇带,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创新重点镇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布局市政设施和地下管廊,积极建设“海绵城市”,全面提升内在品质,打造生态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城市。区分西安和其他城市制定差异化落户政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十三五”期间转移转化人口300万人左右,完成约50万户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任务,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坚持用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用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用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订单农业、精准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一、二、三 产融合。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加大“调优增特”力度,打造关中高效农业区、陕北有机农业区、陕南生态农业区优势板块,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球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强化基础保障能力。继续坚持基础先行,着眼于巩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省份地位,以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重点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沥青路为目标,加快“米”字型高铁网、大西安地铁网和关中城际铁路网建设,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主干线建设,构建支撑省内、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电水网气等投入力度,加快发展智能电网,打通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宽带陕西”,实现无线网络城市全覆盖。
打造新高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记者: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陕西如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开放发展?
  娄勤俭:“十二五”以来,陕西不断扩大开放步伐,推进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全方位对外交流,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超过2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5%,世界500强落户总数达112家,陕西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但也要看到,全省经济外向度依然不高,开放不够、活力不足仍是制约全省发展的突出短板。我们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经贸、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培育竞争新优势。发展壮大对外贸易主体,通过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提质增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发挥陕西国家级外贸升级示范基地作用,巩固果汁、重型卡车、石油钻采设备等优势产品地位。依托三星、美光等外商投资企业,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等出口份额。鼓励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快进口粮食、肉类等指定口岸建设。
  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立体化多式联运物流枢纽,重点构建“陆、空、数字”三条丝绸之路大通道。巩固提升对外投资效益,加快对外合作项目建设,引导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向国外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支持省属龙头企业在海外建立智能制造、航空、汽车等产业园区,鼓励企业联合开展跨国经营、战略并购,加快陕西企业“走出去”步伐。
  探索内陆地区自由贸易新模式。推广复制上海自由贸易区经验,推进贸易通关便利化,整合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创建西安自由贸易区。积极推进中俄、中哈、中韩等一批经济合作园区建设,形成“一带一路”跨境经济合作聚集区。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稳定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用好丝博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已有平台,积极搭建新的平台,不断释放合作潜力。依托文化优势,在保护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发展现代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特别是深入发掘丝路文化内涵,积极拓展对外人文交流渠道和形式,扩大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一带一路”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效应,全面开展务实合作,讲好陕西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作者:闫书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